2024年4月16日下午,厦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办的“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研究”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游俊豪教授为主讲人,主题是“新加坡与中国新移民”。游俊豪 (Yow Cheun Hoe)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华裔馆馆长、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任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员、陈嘉庚国际学会会员、陈嘉庚基金会员、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会长 (2018-2020年),及《华人研究国际学报》主编和《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书评编委。曾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移民比较研究中心Fulbright访问研究员(2013年), 广西民族大学客座教授(2023-2026),广西民族大学创意写作中心写作工作坊导师(2023–202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2019-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2019),华中师范大学菲律宾研究中心顾问(2019)。其研究领域包括华人移民和离散族裔、侨乡关系、离散华文文学等。著有《新加坡与中国新移民:融入的境遇》(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21年);《移民轨迹和离散论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上海三联书局,2014年);《Guangdong and Chinese Diaspora: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Qiaoxia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3);《中国与本土之间:马来亚华文作家双中心意识研究》(Between China and This Local Land: A Study of Dual-Centred Mentality of Chinese Writers in Malaya, 1919-1957)(Penang: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Press, 2011)等专著。并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Modern Asian Studies》,《Asian Ethnicity》,《Cross-Cultural Studies》,《长江学术》、《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沉燕清教授首先对游俊豪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师生和嘉宾介绍了游俊豪教授的履历背景、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
在讲座中,游俊豪教授从身份、互动、结构、组织、学生、母亲和作家七个部分展开叙述。首先,他指出,自1990年中国与新加坡建交后,中国新移民开始涌入新加坡,与之相对的是主要由华裔组成的在地社会。中国新移民的身份与当地主流社会的关系是多重的,由于成员背景的繁复多元,他们也以多边方式跟在地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互动。第二,互动即磨合的过程,中国新移民与当地族群互动中产生的刻板印象,需要主流社会与中国新移民协力合作打破,以便促进社会融合。第叁,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的境遇也面临着结构性的推展。在进入新加坡的场域,他们经历着分层融入,循着向上、平行和向下的路线,分布在当地社会各个阶层。第四、中国新移民在当地建立起九龙会、天府会、华源会、新加坡清华大学校友会、新加坡北京大学校友会等团体并衍生出各自的运动方向。随后,他以学生、母亲、作家叁个中国新移民群体为例,讨论了他们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方向与特点。他认为,中国留学生经历的平行融入,大多发生在学校课室里,但不见得轻易而顺坦;陪读妈妈的向下融入,反映了移民陷入政策结构性的窘境;中国新移民作家在新加坡也体现了各种分层融入的状态,他们在地化非常强烈,全球化相当明显,他们的文学也契合着现代性的语境。最后,他总结道,现代化与全球化形塑着新移民的现象与身份,而新加坡经济的持续国际化,意味着它的全球化必须包括一个现代的中国,以及许多抵达入境的中国移民。
与谈人沉惠芬老师对游俊豪教授的发言作了精彩点评。在互动环节,老师、同学们先后提问,游俊豪教授一一给予了解答。最后,沉燕清教授代表学院向游俊豪教授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