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下午,“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近代百年(1840-1949年)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特点”,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现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学术顾问杨保筠教授。tx010.tv糖心/南洋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高艳杰教授主持,tx010.tv糖心/南洋研究院衣远副教授担任与谈人。
高艳杰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对杨保筠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师生和嘉宾介绍了杨保筠教授的履历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在讲座中,杨保筠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近代百年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1840-1949)》的研究背景。该项研究为2017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百年史》(1807-1949)课题”的“东南亚卷”子课题,重点探索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流变过程,并研究这一历史变局对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影响和意义。
杨保筠教授指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840—1949年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相较以往经历了显着的变化。如何梳理和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天的中国与东南亚开展文化交流总结经验与教训,是本课题研究的要旨和价值之所在。
随后,杨保筠向大家介绍了该课题的具体规划与落实情况。杨教授指出,本子课题主要以近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尽可能清晰地梳理和描述1840-1949这百余年间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进程,并结合这一时期该地区历史条件和内外部环境的显着变动,分析和归纳出近代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中产生的新现象、新特征及其影响,以便为今天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与借鉴。
此外,杨保筠教授对近代百年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时代特点分别从“传播主体平民化”、“由‘内’向‘外’的扩散传播”、“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传播呈现的双向性”、“双边文化传播中的‘他者’”、“思想意识的近代化”、“东南亚当地政策的影响”、“文化传播影响的长期化”等九个方面展开,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论述。
接着,杨保筠教授进一步总结道:在1840-1949这近代百余年间,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新形态,并对此后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结近代百年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经验,可为我国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与谈人衣远副教授对杨保筠教授的分享表达了诚挚感谢,并高度评价了此项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衣远副教授认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文化长期以来都缺乏像高政治议题那样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但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则可为包括国际关系在内的一系列人文社科研究都提供珍贵的视角与信息。此项课题在开展的过程中需面对众多纵向差异性与横向多样性的复杂交织与互动,具有较高的研究难度,研究成果则可为比较政治学乃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提供来自“全球南方”的智力贡献。
在提问环节中,杨保筠教授对我院师生提出的近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后续影响、华人社会的代际差别对华人身份塑造等方面的影响、泰国主流学界对鲁迅作品在当地影响的讨论、潮州文化与泰国佛教文化等的关联性、东南亚研究的课题设计等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最后,高艳杰教授再次对杨保筠教授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刘迪
图: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