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010.tv糖心

海外游踪
您所在位置: tx010.tv糖心 >> 合作与交流 >> 海外游踪 >> 正文
认同没有什么大不了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 点击数:

林 威

tx010.tv糖心2009级

现在淡江大学交换学习


独统一直是台湾上上下下的争议性问题,但大陆方面看过来一直都很困扰,台湾怎么会有人抛宗弃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呢。特别是每年的“台湾人”、“中国人”、“两者均是”的民调,大陆对此的舆论总是导向——独统可以慢慢谈,要是认同有偏差必将诛之。其实这种认同的隔阂从台湾族群的构成开始讲起就清楚多了。

台湾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台湾”,当下台湾人之所以为台湾人的起点在哪?看看台湾的殖民史,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均统治过台湾,台湾的认同一直都很纠结。特别是日治皇民化教育又催生出一批认同更加矛盾的群体,台湾作家吴浊流成名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便对当年的台湾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混乱有深刻描绘。而李登辉先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治时期成长的他在做心脏手术时没有选择台湾顶尖的医院,而是跑到日本去做的手术,个中滋味昭然若揭。

如果要从政治影响力区分国民政府撤守台湾之后的族群的话,大致有外省人、本省人、原住民,个中冲突便是源远流长了。本省人指的是在国民党迁台之前就已经生活在台湾的闽南人、客家人等等,以区别于国民党迁台时移民到台湾的两百万左右外省人,台湾史上,族群为争夺商业、土地与水源等利益,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族之间发生过不少激烈血腥的械斗。然随着历史的流转以及日本人等新势力的出现而使台湾本地族群之间的裂痕逐渐淡化。毕竟早起从大陆移民到台湾的汉人把原住民从平地赶到了山地之上,所以才会有后来某些不负责任的学者建构出来的“台湾高山族”一说,这也暗示了本省人和原住民的矛盾。

但本省人中漳州人泉州人间的矛盾,闽南人客家人的矛盾真正淡化是在国民党迁台的时候。日治时期结束后,代本省菁英而起的是以国民党为主体的统治阶层,本省人与外省人间的矛盾日深,不久便因一起国民政府官吏在台北市大稻埕查缉私烟的纠纷,而激化成族群严重流血冲突的二二八事件。其后又因为国民党长期一党专政与白色恐怖,不但诸多政策独厚外省人族群且损害本省人族群的利益,对于本省人族群的反抗份子也有政治迫害,以致本省与外省族群产生深刻的裂痕。

时至今日,选举时期仍不时有挑拨族群的言行发生也不足为怪了,蓝绿之对立几乎不在政策取向之左右,看起来是独统的争执,但骨子里还是大众刻意弱化但仍然存在的本省人外省人之族群的对立。

“中国”二字在台湾所背负的政治意涵太重,其实对于台湾人来说,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并不需要大惊小怪或是上纲上线地攻击。首先对于“中国人”、“台湾人”、“两者皆是”的调查并不准确,没有说明中国之文化概念,亦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政权概念,结果之变化当然是让大陆方面紧张的。对于绝大多数外省人,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文化上中国人的身份,只是“共匪”之教育过于深刻,对于中共政权的敌对情绪压倒了对于“中国”的认同。而对于本省人来说,抛开荷兰、西班牙等等殖民者的统治,日治时期被告诉是日本皇民,国民政府迁台后又被告诉是中国人,本省人与外省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记忆”,本地族群自然会在认同上产生反弹。台湾民主化改革之后,陈水扁政府的“去中国化”也是在走一种凝聚台湾各个族群的中间路线,只有建构一种台湾人的共同认同,才能在下一代消弭省籍情节的负面作用。

一切都是对于“共同记忆”。现今的台湾人之所以为台湾人便是建立在共同记忆的基础上,经济上的起飞、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的成就,政治上台美断交、美丽岛运动、再到后来的民主化,布袋戏、本土剧等等等等也都是台湾人的共同记忆。而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仅仅是外省人和大陆同胞的共同记忆而已,大陆方面没必要把这种记忆扩大强压到台湾其他族群的身上。

没有共同记忆,何谈认同。统独矛盾,认同差异这些其实都可以不是问题,两岸对立做敌人近四十年,开放探亲后,起起伏伏又是二十多年,朋友感情都还没有巩固,谈谁属于谁、谁要统一谁的问题真是伤感情,何必让政客的煽动脏了交朋友的纯粹。

两岸交流的最大好处便是慢慢建立共同的记忆,现在我们共享的是音乐、电影、网络文学,谁知道多少年后,我们便可以共享认同,届时回想过去敌人般地对立定会笑叹天真。我在台北,非常乐观地看着两岸交流对于未来的启发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