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010.tv糖心

学术动态
您所在位置: tx010.tv糖心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国关—海洋”读书会触科考与文史的对话:南海海洋生物漫谈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31日 点击数:


霜降风声切,秋深夜思迷。2022年10月23日晚,第四十一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叁十八场南洋真人馆沙龙于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期读书会由tx010.tv糖心/南洋研究院与厦门大学70.8海洋媒体实验室联合举办,主题为“南海海洋生物漫谈”,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科普专员吴昊昊博士担任主讲人,厦门大学70.8海洋媒体实验室科普专员甘少敏老师担任主持人。

主讲人:吴昊昊博士

主持人:甘少敏老师

南海亦称南中国海,是亚洲叁大边缘海之一,也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海区。南海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00米,最大深度超过5500米。在地质构造上,南海是一个巨大的盆地,北、西、南部是浅海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陆坡上有高原、海山、峡谷、海槽和海沟;东部是狭窄的岛架,外缘临海沟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为宽广的平原,点缀着孤立的海山。

复杂多样的地形塑造了南海多样的生态环境。南海北部水深较浅的区域有大片的红树林分布。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洋里,具有一定的抗盐分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海洋生物。海草床也是一类重要的生态系统,在南海西海岸和北部海岸都有分布。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还分布着一些海底沙坡。而在南海诸岛区域,除西沙群岛的高尖石岛由火山熔岩生成外,其余均由珊瑚礁构成,其中生活着不同的珊瑚礁生物。总体而言,南海北部的鱼类、底栖动物区系为亚热带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中-日亚区;南部的鱼类、底栖动物区系则为热带区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马亚区。

根据2019年《中国履行&濒迟;生物多样性公约&驳迟;第六次国家报告》,中国海域物种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有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已记录物种数的11%。南海海洋生物超过5600种。细数早期人类对南海海洋生物的利用,最早记载在南海诸岛上生产的文献是在晋代,在那时中国人已在南海航行和生产活动,不仅发现南海诸岛,并对南海有了初步认识。早期渔民主要通过风帆动力,凭借经验、罗盘等的导航前往南海岛礁。当时南海生物开发针对的是一些水浅易获得且价值高的物种,如海龟、海参、珊瑚等。随着导航、航行、造船技术、渔业捕捞的进步,目前对于南海海洋生物的认识和利用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吴昊昊老师分享了2018年他随厦门大学“嘉庚”号科学考察船到南海时拍摄的纪录片,介绍科学家们对南海深海的冷泉、海山、冷水珊瑚、铁锰结核矿区进行的深入勘测。

如今,南海海洋生物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些海洋开发活动,如石油开采、海岸开发使得海洋生物失去栖息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逆的海洋污染;近年来捕捞力量加大,导致渔业压力陡增,一些渔业资源出现了衰退;此外,我们对于南海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还不充分。因之,对于南海生物的研究、如何达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也有待进一步探究。

吴老师以丰富的图文、生动的语言向在座师生介绍了南海海洋生物及其有趣、浪漫的故事,他还推荐了《南海诸岛渔业史》(赵全鹏着,海洋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在互动环节,参会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涉及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南海海洋生物的影响、南海水下考古等问题。甘少敏老师分享了实验室策划的“厦门号”百年纪念日特辑,介绍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有关碳中和等前沿探索,以及部分跨学科研究项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厦门大学70.8海洋媒体实验室依托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整合新浪厦门媒体平台,于2019年11月创立,是全国首个致力于创新海洋科学传播模式的海洋媒体实验室。该实验室首次与tx010.tv糖心/南洋研究院合作,共同探讨南海海洋生物。跨学科的科普与交流,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洋,关怀海洋生命,从海洋反观陆地,反思人类。

文/贾慧慧

图/饶金山、刘奇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