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婆洲水连,风月岂同天?桃谷哺樱处,和声陌汉宵。2022年5月22日晚,第卅八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卅五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南安楼举行,本次读书会由新加坡学者、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日本龙谷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卓南生主讲,tx010.tv糖心/南洋研究院金向东助理教授主持,主题是“二战后日本的东南亚外交战略与东南亚观”。
主讲人:卓南生教授
主持人:金向东助理教授
讲座伊始,卓南生教授分享了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到日本留学的所见所闻,概述其对日本在战后对东南亚的外交战略与东南亚观的理解。作为一名活跃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卓先生在70年代的新闻传媒领域留下了很多足迹,对于当时的日本政局和外交,他撰写了许多来自一线的国际时评与社论,也目睹了当时日本与东南亚和中国的许多外交事件。尽管此后他从新闻界转向了学术界,卓先生仍然坚持关注国际新闻,保持对国际政治局势敏锐的观察。
叁大条约规约日本走向
接着,卓先生简要介绍了日本政府在二战前与二战期间对亚洲发展的两大战略论争,即当时着名的“北进论”与“南进论”之争。“北进论”主张入侵中国与朝鲜,向亚洲北部进行殖民开拓,主要支持者是日本陆军;“南进论”则是将开拓殖民重点瞄准东南亚,主要为日本海军所支持。由于东南亚早已有欧美殖民者捷足先登,故战前日本以“北进论”居主流,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实际上是开展了南北并进的所谓“大东亚圣战”之局面,其结果是对中国、朝鲜半岛乃至东南亚各国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战争伤害。
二战后,由于新中国的诞生,日本传统的“北进论”已无用武之地。而在美国冷战战略的安排下,日本在政治外交上绑定美国,从而方便自身重返东南亚。战后日本的“南进论”是在1952年日本叁大条约的签署与生效的规约下开展的,此叁大条约即《旧金山和约》、《美日安保条约》与《日华和平条约》。日本通过美国强大的政治影响力重返东南亚,其自身传统的东南亚观因之并未改变。上世纪60年代,日本国内政客所提的“马六甲生命线论”、“印尼为战前的满洲”、“东南亚是日本的势力范围”等言论,无一不暴露了日本的东南亚观依然停留于战前的阶段。日本以名为“经济援助”与“技术援助”的“战争赔偿”或“准赔偿”,来换取本国在东南亚实际需要的原料与市场,这也意味着日本并未对战争作出反思与道歉。彼时“国论二分”的日本,尽管国内反战、厌战与恐战尚属社会主流思潮,日本传统的“南进”观念并未有多少改变。
读书会现场
“战后日本南进‘总破绽’”
随后,卓先生重点讲述了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东南亚外交政策的演变。当时的卓先生还在日本留学,他表示,到日本后惊讶地发现还有不少日本人不肯承认基本的史实,不承认自己国家所犯下的侵略罪行。在普通日本人的对外观念中,亚洲国家是受鄙视的,而对欧美国家则持献媚态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南进”势如破竹,不少东南亚有识之士对此发表评论称:“日本从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东西,都已从经济贸易赢得。”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也表示日本一只手“经济援助”,另一只手拿回多一倍的利益。日本媒体承认,70年代的东南亚社会,普遍认为日本“有条件的经济援助”,等同于“经济动物”。对此,泰国学生群体在70年代初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1974年1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东南亚时,在泰国首都曼谷遭遇了“反日”的游行示威;到了雅加达,发生“反日暴动”,日媒称之为日本“战后南进的‘总破绽’”。
福田主义的虚与实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亦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时期,这为日本经济重新“北进”(在平等的基础上)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广大的市场与资源对日本的公司和资本无疑更具诱惑力,也因此,在70年代的日本曾短暂地掀起过中国热。1977年,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表“福田主义叁原则”。为了改善在东南亚的外交窘境,日本对外保证不成为军事大国,表示要和东南亚国家建立“心连心”的平等伙伴关系。尽管这些保证,特别是“不成为军事大国”的保证有名无实,在一段时间内,东南亚各国确实改善了对日本的印象。
卓先生接着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国内剧变的政治思潮和对待战争的态度。80年代初,日本当局有意地大开历史倒车,出现了1982年的篡改教科书风波和1985年中曾根首相率领全体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这极大伤害了周边国家的感情和关系,也显然与日本标榜的福田主义叁原则背道而驰。90年代政坛强人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显然是继承中曾根康弘前首相“战后政治总决算”的路线。与此同时,随着日本政坛的重新洗牌与日本政治的“总保守化”,尽管1994年村山富市首相发表承认战争罪行并予道歉的“村山谈话”,但在同一天,其“重量级”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却对日本南侵含糊其辞,将之定位为是否侵略“颇为微妙”。
最后,卓先生讲述了美国重返亚洲对日本东南亚外交战略的影响。美国希望在亚太地区重新施加影响力,出自本国战略之需要,作为其鞍前马后的日本也乐于倾力配合参与。时至今日,日本的保守势力仍然将东南亚视为自己的后院,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和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
卓南生教授部分着作
“一小撮论”早已过时
互动期间,金向东老师以自己曾在日本留学工作的经历与卓先生交换了意见,他充分肯定了卓先生对日本的长期观察与判断见解,亦指出中日关系的改善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问答后,卓先生表示,日本一直充当美国的“仆役”,这与其说是心甘情愿,不如说是“卧薪尝胆”。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日本国内曾掀起一股“嫌美热”(“讨厌美国的热潮”),批判“美国病”,觉得赶超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也试图想通过经济上的优势换取政治上的主动。然而,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9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涌现与被击破,这一强国迷梦在现实面前终化作了泡影,日本在政治外交上对美国只能更加依赖,其政治思潮也愈发有向战前靠拢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村山首相的“村山谈话”,是在政治大洗牌时社会党未能守住底线,抛弃了诸多基本政策,为聊表其反战精神犹存的背景下发表的。时任重臣的桥本龙太郎对日本侵略东南亚史实持“微妙”态度的言论,开了内阁大臣发表此类言论不必辞职之先例。此后在小泉纯一郎、安倍晋叁等首相的引领下,右倾思潮席卷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成为众多内阁的常态,甚至成为了与邻国进行讨价还价的政治筹码。对此,如果今天人们仍然还停留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只是一小撮”的看法和态度,那显然是未看清基本形势的演变。
书声咏隽气,灯火坐黄昏。笔墨倾逸兴,辨察史端毫。读书会追古问今,切察时事,逾历史亦喻现实,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学术思想之承,感触良深,诉之不尽。
部分师生合影
文/黄笑天
图/班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