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与基本情况
高艳杰,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tx010.tv糖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副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等,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马里兰大学历史系等境外高校访问学习,主要从事冷战国际史、美国外交史、东南亚史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十余项,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核心刊物发表中英文章二十余篇。
工作经历
201207-201609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助理教授
201609-202107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 副教授
202108至今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教学课程
本科生课程:《冷战国际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
研究生课程: 《东南亚国际关系史》 《东南亚研究:理论与方法》
科研项目(主持)
1.美国政府对东盟认知的历史嬗变及其对“印太战略”的影响,教育部人文课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02301-202512;
2.厦门东南亚归侨口述历史的抢救性挖掘与整理,中国侨联一般课题,202210-202410;
3.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心理战研究(1949-196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9.06-2024.06;
4.冷战时期台湾当局对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心理战研究,厦门大学校长基金,2019.07-2022.07;
5.东南亚华文报刊中有关印支叁国与印尼对华关系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2018.02-2019.08;
6.冷战时期印尼对华关系档案收集及整理,广东省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2015.07-2019.12;
7.冷战时期的中国与印尼关系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05-2016.12;
8.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政策研究(1956-196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3.06-2018.08;
科研成果
1. 《从东帝汶危机看美国霸权》,《历史研究》,2023年第5期;
2.《1959—1961年印尼排华浪潮与中印尼关系的波动》,《世界历史》,2020年第5期;
3.《区域国别学视野下的东南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
4. 《国际关系视野下的海外华人史书写:历史脉络、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世界历史》,2023年第5期
5. 《冷战前期台湾争取港澳青年赴台升学研究》(第二作者),《台湾历史研究》,2023年第1期;
6.《越南华文报纸&濒迟;新越华报&驳迟;的刊文特征与史料价值》,《越南研究》,2021年3月;
7.《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图书馆馆藏资料评析》,《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1期;
8.《印尼华文报刊在中印尼关系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6期;
9. 《美国与西伊里安“民族自决”问题(1949—196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
10. 《“建而不交”:冷战前期的中国与印尼关系(1949—1954)》,《世界历史》, 2018第3期;
11.《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兴衰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4期;
12.《冷战前期的中国与印尼关系研究评析》,《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期;
13.《印(尼)马对抗与美印(尼)友好关系的断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
14.《艾森豪威尔政府秘密支持印尼“外岛叛乱”的缘起》,《世界历史》,2015年第1期;
15.《冷战国际史研究与网络资源的利用》,《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16.《肯尼迪政府与印(尼)荷西伊里安领土争端的和平解决(1961-1962)》,《南洋问题研究》 2011年第4期;
17.《曲折的区域化进程:东盟成立的历史轨迹与缘起》,《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10期;
18.《肯尼迪政府与越战初期的南越“战略村计划”(1961-1963)》,《南洋问题研究》 2010年第4期;
19.《肯尼迪政府对西伊里安领土争端的政策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5年2月;
20.《冷战初期美国与印尼关系中的中国因素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9期;
21.《美国对印尼—荷兰领土争端的政策演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日;
22.《印尼知识分子眼中的红色中国》,盛嘉主编:《焦虑与危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
23. A Hisoriographical Review of Studies on Sino-Indonesian Relations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Cold War, Reality of Politics, No. 5(2014), Reality of Politics, No. 5(2014), pp. 183-209.
获奖情况
1.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二等奖
2.厦门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
3.厦门大学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
4.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万心蕙奖金”博士论文叁等奖